•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教育热点

“90后”援藏支教:在毕业前,做一件有意义的事

时间:2019/12/13 19:06:59   作者:网新社转载   来源:羊城晚报   阅读:3987   评论:0
内容摘要:“90后”援藏支教在毕业前,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支教队员杨兰芳上英语课,用半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,你会选择做什么?今年8月初,来自广州大学的一群“90后”准毕业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:到祖国最...

“90后”援藏支教:

  在毕业前,做一件有意义的事

点击进入下一页
支教队员杨兰芳上英语课

  文/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

  通讯员 广大宣

  用半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,你会选择做什么?今年8月初,来自广州大学的一群“90后”准毕业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: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,在雪域高原放飞青春梦想。于是,他们从温暖的岭南沿海来到平均海拔3300多米的西藏林芝波密县,成为广东组团援藏、广州大学第五批援藏支教实习队成员。

点击进入下一页
支教队员麦羡权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

  12月6日,他们完成支教任务回到广州。下一个学期,广州大学第六批支教实习的学生们又将去到波密,将这支“教育援藏”的接力棒传递下去。

  记者了解到,2017年7月,广东省教育厅就与林芝市签署校地共建项目协议书。作为集体签约的13所高校之一,广州大学与林芝市波密县合作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,对口帮扶波密县教育事业的发展。

  55名广大学子援藏支教 用半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

  “过错是暂时的遗憾,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。”今年8月,7名来自广州大学的大四学生从广州出发,翻山越岭,来到平均海拔3300多米的西藏林芝波密县,开始一个学期的援藏支教。

  据统计,2017年至今,广州大学先后选派了五批共55名优秀学生赴波密县开展为期半年的支教实习活动,既精准补充了当地学校短缺学科师资,又提升了高校服务社会、支援边疆的能力,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、全方位的锻炼,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大幅提升。

  惠州女孩梁嘉欣原本准备考研。备考还是支教?她最终决定踏上从广州飞往林芝的飞机。

  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、连绵起伏的雪山、纯洁晶莹的冰川、纵横奔流的江河……西藏美景让梁嘉欣震撼了:“终于来到了一直憧憬的雪域高原。”支教时间越久,她越发现,这里的孩子特别淳朴,特别善良,特别容易展现生活的美。她希望,自己能发挥美术专长,帮助山区的孩子们发现美、感受美、享受美。

  陈雅仪和杨兰芳是两位海边长大的广东女孩,大三下学期,她们曾有机会去西藏,却遗憾错过了。从此后,她们拿定主意:“必须在毕业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!”

  此次援藏支教,两人想都没想就果断报名,最终被安排在波密县中学担任英语教师。她们说:“我们希望能发挥自己英语口语的优势,让西藏小朋友大胆地开口说英语。”

  陈雅仪告诉记者,家人一开始并不同意她到西藏支教,担心她的身体不适应高原生活。为了圆自己的“支教梦”,她跟家人说了不少前几批支教的师兄师姐们的故事,并与家人“约法三章”,只要她通过体检并符合支教实习条件,就同意她去支教。

  教学“小白”在高原蜕变 高原孩子们在课堂成长

  刚到波密,支教实习队队长谭俊怡和其他4位同学被安排到波密完全小学综合组,主要负责音乐、美术、科学、劳动等素质课程,同时担任副班主任。

  “拿到课表的那一刻,我整个人都蒙了,所任科目都不是自己的专业。”谭俊怡笑道,“白天要上课,晚上要带晚自习,周末还要带兴趣班,每一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。”

  支教的第一节课是音乐课,他原本以为,音乐课不就是领一群小孩子唱歌吗?这有什么难的!没想到,这堂课上,他还是出了“洋相”:孩子们太积极活跃了,课堂上有追逐打闹的、有抢着回答问题的、还有受委屈哭闹的……乱成了一锅粥。束手无策的谭俊怡在带队老师的帮助下,才勉强控制住课堂。

  这样的场景,在其他队员身上也同样出现。陆续受到“打击”后,队员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,并向指导老师“取经”,还去当地老师的课堂旁听。

  大家分析发现,相比内地学生,这里的孩子性格活跃,对一切充满了好奇,因此不能照搬内地学校“要充分调动学生情绪”那套教学方法,反而要适当控制学生情绪,把控好课堂秩序,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喜欢自己的课。

  在波密县中学担任英语老师的杨兰芳也遇到过同样的困惑。第一次上课,她原本打算在学生面前“秀”一下自己流利的英语口语,还打算采用全英教学。没想到,她一开口,大部分学生都听不懂她在说什么,她用英文提了一个问题,全班陷入一片寂静。

  向当地老师请教之后,杨兰芳才知道这里孩子的基础不够扎实,要因材施教。此后,杨兰芳改进了她的“全英教学法”,在课堂上坚持用英文授课的同时,尽量说慢点、讲简单点,并用中文重复解释一遍。她还主动要求带学生早读,每天早上和学生你一句、我一句地大声朗读课文,帮助学生训练英语口语。半个学期过去,学生主动向她提出,希望用英文和老师对话。“那段早起陪读的日子还是值得的。”杨兰芳笑道。

  备课、磨课、教研…… 不知不觉,时间过去了4个月,支教队员们也一个个从教学“小白”成长为课堂“老手”。

  “最后一课”不忍《送别》 相约在桃花盛开时再见

  时间进入12月,西藏林芝地区开始进入寒冬。群山的雪越来越厚,西藏的孩子们很快将迎来寒假,7名从广州远道而来的支教老师们,也要跟这些朝夕相处的孩子说“再见”了。

  “育人育己,痛并快乐着。”这是队员们对这4个月支教实习生活的一致感受。4个月来,他们除了教给孩子们专业知识,还承担着德育和美育的任务,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。队员们表示:“从学生到老师,大家的角色都在转变,开始学会关心他人,为别人着想了。”

  队员布卉茵曾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,和西藏这群淳朴的孩子相处下来,她深受感染,不再害怕表达自己。离开的那一天,班里的孩子们集体给她献上哈达,并送上写满了祝福和寄语的小卡片,布卉茵忍不住流下了眼泪,紧紧地拥抱每一个孩子。

  “这段支教实习生涯,将是我们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经历。身处这个环境,和这群淳朴、善良的孩子们朝夕相处,让我们原本浮躁的内心得以安静,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决心。”杨兰芳和陈雅仪告诉记者,这里的孩子特别容易感受到别人的爱,也特别善于回报别人对自己的爱,“前段时间天气特别冷,班里几个女孩子大老远见到我们,就跑过来握着我们的手问冷不冷?当摸到我们的手是冰凉的,一个暖手袋就塞了过来。”这些暖心的孩子们跟两位老师约定:“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再相见。”

  梁嘉欣和曾美倩是广州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,在雪域高原的课堂上,她们手把手教学生绘画,还策划组织了“我和我的祖国”百米长卷绘画活动、书画作品大赛和户外写生活动。一个学期过去,许多孩子已经可以通过画笔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。孩子们还会悄悄在老师办公桌上放些“小惊喜”,有时在上课前成群结队地来办公室接她们,有时与她们分享生活的困扰与喜悦。“因为这群可爱的孩子,我的支教实习生活也变得格外精彩。”梁嘉欣说。

  “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歌声,给孩子们带来快乐。”队员麦羡权是波密完全小学唯一一名专业音乐教师。在课堂上,他教孩子们弹钢琴,唱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。最后一堂课上,他弹起钢琴,和孩子们唱了一遍又一遍《送别》。下课了,孩子们依然不愿离开音乐室。“我好想在这里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地长大,希望他们以后能够在歌声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。”麦羡权说。


相关评论
© 2019 网新社 版权所有
ICP备案:沪B2-20050293号